可參考相簿裡我搜集的新疆地圖,找到這些景點鄰近城市的名稱。

p.s.那些圖片都是在網路上抓的,不是我自己掃描的,我自己掃的會修圖,別人掃描的效果不好,

很難修,所以別嫌棄,可以看就好了~



阿勒泰白沙湖

白沙湖: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的白沙湖水域面积0.5平方公里,湖区四周被沙山环抱,湖边生长着白桦林和阿尔泰山杨;6月湖中莲花盛开,野鸭游其间,金秋十月红黄树叶,在风中招展,湖中绿水,碧波如镜, 湖山映衬,远跳近览,气象万千,沙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芳香,使人心醉,人称塞北小江南


伊犁河

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是关系西北农田的著名河流。古时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等生活于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军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曾凭着木头木伐泅渡滔滔河水。

伊犁河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众河之首,径流量约占全疆河流径流量的确1/5 ,大约有 3/4 的水量流出国境。

伊犁河上游有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特克斯河是主源,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伊犁河向西流至伊宁途中有喀什河流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河床开阔,支流众多,渠系纵横。在接纳右岸的霍尔果斯等河后进入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在我国境内全长约400多公里。

伊犁河的中、下游水流平缓,在我国境内雅马渡至国境段可通航汽轮。在伊宁附近河床宽达1公里以上,河滩漫布,水流分叉,多沙洲岛屿,风景秀丽,是人们夏日避暑休息的好去处。伊犁河大桥1959年,伊宁市城南处河道修建了一座大桥,1975年重建,桥型是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沿河开辟了千余亩河滨公园,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佳胜景点。

每逢节假日,这里篝火点点,人们煮鲜鱼、烤羊肉,开怀畅饮,然后在草地上歌舞嬉戏,领略塞外野趣。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伊犁河水运开通,伊犁河大桥进一步整修,风景区将更加宜人。

伊犁唐布拉草原

伊犁唐布拉草原: 位于伊犁尼勒克县境内,是喀什河上游峡谷草原景观的统称,得名于唐布拉大峡谷。因为其山谷东侧山梁上有块硕大无比的岩石,恰似玉玺印章,故得名唐布拉(哈萨克语意为印章)。位于乔尔玛 唐布拉大峡谷,距县城东南91公里,东接独山子-库车公路。 据说唐布拉有113条沟、113个景,哈萨克阿肯(民间诗人)可即兴唱出每条山谷的奇观。唐布拉草原是个融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美景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区。著名影片《天山红花》,曾在此拍摄外景。

伊犁察布查尔靖远寺

伊犁察布查尔靖远寺:靖远寺位于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孙扎奇乡,是锡伯营八旗军民于1893年(清光绪十八年)合力积银捐资而建成的。靖远寺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庭院宽阔幽静,连接各殿房的路面皆为砖铺。靖远寺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工程精细,雕梁画栋,异角飞檐,极为秀丽。靖远寺整个建筑都采用砖雕、木雕艺术,配有彩绘、泥塑。靖远寺对于研究锡伯族从东北西迁伊犁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艺美术和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意义。近几年来,经国家拨出专款维修,现已修葺一新。

伊犁巩乃斯大草原

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伊犁巩乃斯草原地势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山地草原,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场齐备,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奇异兽,应有尽有,放眼巩乃斯,尽是迷人好去处。

伊犁巩乃斯草原四季景色俱佳,而以春色为最,6月哈萨克牧民从冬窝子转场而来,使花香鸟语之中,又多了阵阵牧歌,片片牧群,盛装的少女,骠悍的骑手,为壮美的大草原增添了盎然生机。距新源县城3公里,恰合普河飞泻而成的恰合普瀑布,呼啸而下,为巩乃斯重要的景点之一。

巩乃斯草原主要指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是伊犁多类型草场的典型分布区。巩乃斯草原大部分位于新源县辖区内,海拔800-2084米,巩乃斯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巩乃斯草原降水丰富,水系发达,物种类繁多。

每年6-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美丽的山岗、群群牛羊和点点毡房构成草原之夏的生活圈。草原恰似五彩织成的地毯,绿底银边花带,在蓝天映衬下尤显华丽而气势恢宏。皑皑雪峰,繁花似锦的五花草甸、苍翠的云杉林带、银色的水飘带,溪水潺潺,泉水叮咚。时而狐狸、旱獭、野猪、雪鸡等出没在森林和草丛间。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伊犁惠远城

惠远古城位于今伊宁市西30多公里处,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机构——伊犁将军府的驻地。

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1757(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新疆,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后,为了确保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定,于1762(乾隆二十七年)正式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管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并于次年筑城惠远,作为其驻节之地。从此,惠远就成了全疆的政治、军事中心,直到百余年后的1884(光绪十年)新疆建省,设省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为止。

惠远城筑于伊犁河北岸。城高467米,周长5580米。规模宏大,形势险要。由于伊犁河谷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民丰物阜,加之又得政治、军事中心等之利,因而惠远很快形成了一处热闹繁华的城镇。据记载,当年惠远城内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称繁荣。词虽夸张,但不失反映当时之风貌。尤其是当年的伊犁将军府,真个是庭院幽深,富丽堂皇,俨似江南名园。虽经百年的沧桑,已使它今日面目全非,但残存的石狮和各处亭台、遗址,仍使人依稀想像到当年的胜景。

与惠远建城的同时,清政府还在伊犁河两岸,陆续修建起惠宁、熙春、宁远、拱宸、广仁、绥定、瞻德、塔尔奇等8座卫星城,这就是清代著名的伊犁九城1871年,沙皇俄国大举入侵伊犁,这些边陲名城重镇均受俄军蹂躏。老惠远城在这次战火中毁灭。之后不久,清政府又在废城之北,仿照老城的规模和布局,修建了惠远新城。著名的钟鼓楼即雄踞于新城的中央,这是一座民族形式的三层三檐歇山顶的传统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钟鼓齐全,气字非凡。近年来经文物管理部门落架重修,焕然一新。它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见证。如今这里常有远客参观,游人登楼,可阔览伊犁河谷秀美风光。

伊犁火龙洞

  火龙洞位于伊宁市西北19公里的铁厂沟西山处,是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发现的由地下煤田自燃而形成的地热资源。它从断裂的缝隙中溢出,含有硫磺、白矾、水晶等多种矿物质气体,对治疗多种慢性顽症有一定疗效,能治疗多种疾病,当地群众把这些地方叫做火龙洞,以其神奇的地热气体疗养而闻名。火龙洞的确神奇。同一地区的洞,有的温度高达百余摄氏度;有的洞使人感到暖意融融;有的洞烟雾缥渺;有的洞散发出无色气体;有的洞散发出夹杂冰凉水点的蒸汽。这些洞的功能也相差甚远,有的能治关节炎,有的能治高血压,有的能治妇科病,有的能治耳眼病,有的能治顽固性头痛……更有意思的是,一处向阳的小洞口的温度竟高达百余摄氏度,不仅可以煮鸡蛋、烤馕,还可清炖羊肉。

由于火龙洞奇异的功效和良好的治疗条件以及神奇的传说,伊犁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十分推崇火龙洞。他们常常在洞口结扎各色布条,祀以虔诚膜拜,不无神奇色彩,这些同样也吸引着许多到此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和各地的患者。

1972年成立了巴彦岱火龙洞医院,利用地热治疗疾病,现已开发利用的具有不同疗效功能的洞体九处,可治疗关节炎、高血压、顽固性疾病、妇科疾病等顽症。

夏塔谷

伊犁昭苏县夏塔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胜地,这里濒临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脉,由丛山峻岭中一泻而出的夏塔河划开平坦的草原,在烟波浩渺中汇入特克斯河,一揽无余的平原,坦荡如砥,芳草萋萋,阡陌纵横,田园错落;一列列的土墩墓,星罗棋布,巨大的土冢犹如一座座小小的山峰;一条坦平的砂石公里穿过山前的草原,延伸到不很远的边境线上......在历史的画页上,这里曾经是一个古老的驿站,关于这里更为古老的地名,人们还不得而知,但在清代,这里被称作沙图阿满台,沙图阿满是蒙古语梯道口之意,夏塔就是沙图转音而来的。

美丽而神奇的夏塔至今保留了不少古道遗迹。夏塔谷口的沙图阿满军台遗址至今可见,不同层次的古墓群,可以使人想见自乌孙、西突厥到有清一代,这里的人类活动景象,沿着夏塔河下行,还有一处神秘的古城遗址--夏塔古城。在平坦的草原上还有多处草原、石人像。进入夏塔峡谷,新近开辟了一条草原牧道,据说也是为方便温泉浴的人们而开设的。沿着牧道在其险峻处,还不时可以看到古代开辟的梯蹬遗址。尤其珍贵是,距峡口不远的路侧,有一快洁白的石头,大如桌面,仿若盘坐的菩萨,人称菩萨石。石面用维吾尔文镌刻着文字和新疆三区革命的星月微记。

夏塔峡谷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天然峡谷公园。其谷长达4.50公里,一直延伸到冰山脚下,夏塔河,水流湍急,波浪滚滚,终年翻着乳白色的浪花,尤为奇特的是其峡状如甬道,极少弯环,而两岸山岭壁立叠嶂,仿如斧直。

夏塔地处僻壤,保持了十分原始的状态,不这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不时可见松鼠、旱獭、雪兔、野鸡等动物。有时可见马鹿、黄羊、雪豺等奇兽出没。
离夏塔谷30公里处,就是著名的夏塔温泉,温泉地处峡底,正对木扎尔特冰晶如玉的群峰,冰峰时常云雾弥漫,寒气逼人,风和日丽,冰山裸露,景气万千。

伊犁拜都拉清真寺

  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的拜都拉清真寺(也称麦的里斯),是伊宁维吾尔族穆斯林们进行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它是清政府直接拨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兰教寺院。过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尔寺号称伊犁三大清真寺院。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障各民族人民信奉宗教的权利,特拨银1万两,命伊犁阿奇木伯克鄂罗木札布在宁远城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修建这座清真寺。鄂罗木札布用此款和自己执掌的职权,又从各回屯征收田赋、粮食、财务,摊派劳力,并聘请内地的能工巧匠,据传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成。

拜都拉清真寺建成后,伊犁穆斯林无不欢欣鼓舞,额手相庆。据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该寺雄伟壮观和它在北疆所处的地位,特冠以拜都拉之名。拜都拉意为天房,是穆斯林朝拜的神圣之地。拜都拉清真寺落成后,闻名遐迩,前来取经求学之士络绎不绝。当时在此攻读经文的书生达200余人,五年后结业,根据成绩评以宗教职称。因此,拜都拉寺又被称为麦的里斯,意为高级经文学校。

这座寺院原占地约1800平方米,由宣礼塔、礼拜殿、讲经堂组成。200多年来,拜都拉清真寺不断得到修缮扩建。

1865年扩建后,可容纳1500人做礼拜。1983年,政府拨款对该寺进行修茸和装修,使这座享有盛名的古老寺院面目一新,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接待了不少国内外友好团体、宗教人士、名士学者前来做宗教功课或参观浏览。199610月该寺又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扩建和装修,由伊斯兰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集资。现除保留宣礼塔外,正殿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已兴建了一个伊斯兰风格的礼拜堂。建成后总面积为6950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3000—3500人,具有阿拉伯、维吾尔风格的建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oshana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